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通过静脉途径为机体提供营养素的临床营养治疗方式,也就是俗称的“营养针”。
有肠外营养,自然就有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EN是指经口服或者管饲提供营养物质,经胃肠道消化吸收,满足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支持疗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PN在我国广泛应用,为无法接受口服或EN的病人提供了营养支持的有效方法,是临床所有科室营养治疗的重要手段。
然而,尽管PN具有用量准确、起效快的特点,但不适合作为临床营养治疗的首选,更要谨慎长期使用,因为长期PN可能会导致以下并发症。
1、肠道功能紊乱:仅依靠静脉为机体输送营养,患者消化系统处于“停用状态“,容易导肠道屏障功能减退,小肠绒毛萎缩,肠道有益菌群受损,有害菌群过度滋生繁殖等,进而导致一系列肠道功能紊乱的不良反应,如腹胀、腹泻、肠炎等。
2、代谢异常:PN不经过人体正常的消化吸收过程直接进入血液,如果营养液配比失当,很容易诱发机体产生代谢紊乱。
其中最常见的是糖代谢紊乱,会导致患者血糖波动大,影响治疗及后续康复;
营养剂配比或供给的不当还可能带来氨基酸、脂肪、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导致营养补充不足或其他症状;
此外,肠外营养相关性肝损害(parenteral nutrition-associated liver disease,PNALD)是持续性PN最严重的代谢性并发症之一。既往研究结果表明,PN病人中肝胆并发症发生率为15%~40%,临床上表现为肝酶异常、胆汁淤积和黄疸,严重者可导致肝功能发生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可引起肝衰竭及死亡[1]。
3、置管相关并发症:此类并发症主要与中心静脉导管的放置或留置有关,包括气胸、血管损伤、神经损伤、胸导管损伤、空气栓塞等。
加之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PN涉及患者群体广泛, 处方组分多样,配比复杂等问题,不同专业医生对适应证把握、处方组分、输注途径选择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可能会导致PN相关用药的安全性问题, 使用不当甚至会对患者造成伤害或死亡[2]。
因此,美国医疗安全协会(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ISMP)将全肠外营养列入高警示药品名单。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建立的《我国高警示药品推荐目录( 2 0 1 9 版 )》也将肠外营养制剂列入22 类高警示药品名单。
回顾“营养不良的五阶梯治疗”
第一阶梯:饮食+营养教育。
第二阶梯:饮食+口服营养补充(ONS)。
第三阶梯:全肠内营养(TEN)。
第四阶梯:部分肠内营养(PEN)+部分肠外营养(PPN)。
第五阶梯:全肠外营养(TPN)。
和PN相比,EN最大的优势在于有助于维持肠道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防止肠道菌群移位,避免肠源性感染;同时,EN中各种营养物质的种类和配比更接近人体需求;使用也更便利,更安全。
因此,当前主流观点都认为,在营养治疗过程中,只要肠道功能允许,应首选EN。
然而,“肠”路漫漫,由于肠内营养液渗透压高、输注量大、输注速度快等原因,患者极易发生胃肠道并发症,如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其中腹泻的发生几率非常高。国外数据表明,接受EN治疗的患者中,腹泻的发生率为12%~68%。在我国,EN相关性腹泻的比例也较高,重症监护病房(ICU)相关腹泻发生率可达42.34%~51%,且在EN初期就开始发生。
如果EN相关性腹泻得不到有效改善,往往会导致EN目标喂养量不达标,甚至导致EN中断,启动风险级别更高的PN。
如何应对EN相关性腹泻?
对此,临床上的常规应对方法包括使用药物干预,控制EN输注的速度、角度、温度等。近年来,越多越多的研究表明,联合使用EN和可溶性膳食纤维果胶,能使EN在患者的胃肠道中凝胶成“半固化”食糜状物质,从而有效控制营养液流速,平衡EN的渗透压,增加肠道耐受性,从而降低腹泻的发生几率。
同时,果胶属于可溶性膳食纤维,流经肠道时,可酵解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S),如乙酸、丙酸和丁酸等,能促进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肠壁完整性,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并下调炎症反应。
当EN实施的阻碍减少了,吸收利用率就会提高,那么启动PN的几率也会相应降低。
不过,尽管『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营养配比、实施方式、生理效益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但本质上,两者并不是对立关系,都是为了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让他们更好地对抗疾病,恢复健康,回归正常饮食,改善生存质量。
参考资料:
[1]徐璇,陈伟.肠外营养相关性肝损伤机制及防治[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4,44(2):230-233.
[2]肠外营养安全性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