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520是个秀恩爱的日子,那么大家知道即将到来的420是什么日子吗?说出来,可能要让部分朋友感到扎心了——420是“世界痛风日”。 


根据指南最新意见,个体在正常膳食状态下,非同日 2 次检测空腹血尿酸水平>420μmol/L,即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1、高尿酸是如何发生的? 


传统的观念认为,痛风是吃出来的“富贵病”,只要体检化验单上「尿酸值」后面有个「↑」,这个人多半是没管住嘴。 


实际上,饮食对尿酸有影响,但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人体中80%的嘌呤来自身体内源代谢产生,只有20%的嘌呤来自于外源性的食物[1]。也就是说,尿酸升高,主要是身体对嘌呤和尿酸的代谢出问题了,饮食并非主要因素。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经常吃所谓的“痛风餐”,但尿酸值是正常的,而有的人却因为高尿酸而痛失了“美食自由”。


 2、哪些因素会导致人体对嘌呤和尿酸的代谢机制出现异常? 


1)、遗传因素 

说白了,就是基因问题,爹妈给的,没得选。 


2)、肥胖 

肥胖容易加重关节负担,造成关节磨损、老化加重,因此,同等尿酸值水平之下,肥胖者更容易发生痛风性关节炎。 


3)、其他相关因素 

如肾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高危因素,也可能增加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几率。 


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代谢-免疫-炎症”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复杂网络,网络中各种分子间相互作用,导致疾病发生发展[2]。因此,仅仅把痛风归咎于饮食因素显然是片面的。而在这种片面的“归因”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一刀切式”的饮食模,自然也是不科学的。 


首先,常见的高嘌呤食物包括海鲜、红肉、动物内脏等,覆盖了大多数常见肉类,而位居低嘌呤榜单之列的食物,一多半是水果、蔬菜等,这就很容易导致患者在严格执行“避高多低”的饮食模式过程中,因为蛋白质、脂肪补充不足而导致摄入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进而引起胰岛素抵抗、尿酸排泄减少,反而导致尿酸升高。 


可见,严格执行低嘌呤饮食,对痛风患者来说,可能矫枉过正,适得其反。 


3、“高尿酸的饮食管理建议”的观念转变 


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在2022年发布的痛风诊疗指南中提到,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有特定饮食模式可以预防痛风发作或降低血尿酸水平,建议患者采用健康、营养均衡的饮食即可。 




回顾“高尿酸的饮食管理建议”,我们发现,过往推行的“严格低嘌呤饮食模式”,渐渐被后来的“限制高嘌呤食物模式”所取代,而最近几年,新观念开始强调“均衡健康的饮食模式”,这样的观念的转变其实是循证医学里的常态。 


不过,放弃“低嘌呤饮食”也不意味着百无禁忌,可以放开了吃,一些“明令禁止”、“百试百灵”的食物,如老火汤、带壳的海产品、动物内脏、酒精、含果糖的甜饮料,还是要慎重接触。 


在此基础上,保证均衡饮食,做一个“健康生活方式的长期主义者”,或者更有利于患者和高尿酸,乃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友好共处。 


而“健康生活方式”无非包含以下几点: 

- 保持均衡饮食; 

- 多喝水,促进尿酸排泄; 

- 避免久坐及静止的生活方式,每周保证150~300 min的中等强度运动,并长期坚持; 

- 保持健康体重,BMI保持在18.5-24kg/m²之间; 

- 作息规律; - 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体检、定时复诊等。 


此外,《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提出,当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晨尿pH值<6.0时,可通过服用枸橼酸(别名:柠檬酸)来碱化尿液,使晨尿pH值维持在6.2~6.9,降低尿酸性肾结石的发生风险和利于尿酸性肾结石的溶解。 




今年,我国的“世界痛风日”的宣传主题是“精准防控、畅享生活”,言下之意正表明,在高尿酸的预防与控制过程中,应讲究精准性、有效性、可持续性,让患者保持一定的“松弛感”,从而多方面提升患者长期获益。 


参考文献: 

[1]方宁远,吕力为,吕晓希,等.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06) 

[2]周蜜,王一飞,袁佳沁,等.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8,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