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正值季节更替之际,受饮食、气候、病毒等因素影响,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腹泻,化身“喷射战士”。 


腹泻,即俗称的拉肚子、窜稀,医学上指排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或每天粪便总量达到200g以上),粪质稀薄(粪便含水量大于80%),或带有粘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根据病程,腹泻可分为: 


➣ 急性腹泻(病程在2-3周之内) 

➣ 慢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 

➣ 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1、那么,腹泻治疗的首要原则是什么? 


许多人的概念中,腹泻治疗的首要原则是止泻,实际并非如此。 WHO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急性水样腹泻的治疗目标是:预防脱水,治疗脱水,预防营养不良,缩短腹泻病程、降低腹泻严重程度、减少复发。 


根据《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和《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和《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范(2020版)》等,急性感染性腹泻之后,治疗原则是积极补充低渗口服补液盐,以预防和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2、预防和纠正脱水,为什么选低渗性电解质溶液,而不是普通的水,或者高渗溶液? 


这要从人体的补水机制开始说起。 人体体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其次是电解质——其中,细胞内液的阳离子以钾离子为主,阴离子有碳酸氢根离子和蛋白质等;细胞外液的阳离子以钠离子为主,阴离子以氯离子为主,其次为碳酸氢根离子。 


从整体上来看,细胞内外的离子数量相当、“阴阳相衡”,从而维持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的电解质平衡及渗透压平衡。这种动态的平衡,对于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与功能,维护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至关重要。 


而当腹泻发生时,患者体内的水分经肠道丢失,往往会引起脱水,并伴有血钠和渗透压的下降,以及口渴、疲乏、头晕、低血容量性休克等表现。 


→ 此时补充低渗性电解质溶液,有利于水分及电解质从细胞外液进入到细胞内液中,从而达到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的目的。 


→ 如果仅仅是补充普通的水,会导致人体中的电解质被进一步稀释,加剧电解质失衡,引发饥渴感甚至眩晕、乏力等健康问题。 


→ 而高渗性电解质溶液,由于电解质浓度较高,会导致人体细胞内的水分向细胞外移动,从而加剧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这和很多人在吃了大量高盐汤食后感到口渴是一个原理。 


3、问题又来了,当患者发生脱水,应该首选口服补液,还是静脉补液? 


目前循证医学的证据显示,口服补液方法与静脉输液一样有效,口服补液是急性感染性腹泻有效及性价比最高的治疗方法,因此,除非有明显禁忌证(如下),否则能口服者尽量口服。 


①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或饮水者; 

②高热等全身症状严重,尤其是伴意识障碍者; 

③严重脱水,循环衰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者; 

④其它不适于口服补液治疗的情况。 




西泓源®特殊医学用途电解质配方食品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低渗口服补液盐配方设计而成,所含的电解质通常包括钠、钾、氯、磷、镁五种。其中的水、葡萄糖、钠、钾、氯等成分有严格配比,符合低渗配方标准,跟等渗或高渗溶液相比,在小肠的吸收更迅速,可为因腹泻等原因导致轻至中度脱水的人群快速补水分及电解质,从而起到预防和纠正脱水的作用。 


补充方法为: 

① 当腹泻发生时,即开始口服电解质配方食品; 

② 补充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补充50ml,直至腹泻或发热结束; 

③ 补充期间,遵循间断、少量、多次的原则。 


当前,腹泻仍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过去二十年来,为了减轻腹泻的疾病负担,我国在改善公众生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有一些观念认为腹泻治疗关键在于止泻。 


而通过前面的科普我们知道,预防和纠正电解质紊乱才是应对腹泻的“治本之道”。只有人体中的电解质处于平衡状态,后续的一切治疗才有意义。只有稳住了“电解质”,才能真正稳住患者的健康状况。